病例包含了哪些,病例包含哪些内容

这波疫情正在愈演愈烈。


3月1日至19日,全国累计本土感染人数超3万例,波及28个省份。


内地疫情最严重的吉林省,已有数万人感染。


现在有坏消息和好消息。


坏消息是感染人数居高不下且不断增长,疫情短期内难以控制。


好消息是大多数人的症状都很轻微。


这种情况与以往的疫情不同。


张文宏近期频频表态,国家也对新型冠状病的诊疗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


那么现阶段我们常人应该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呢?


大致总结如下


01


新冠的性确实减弱了。


前两天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


吉林省新增两例因COVID-19死亡的病例。


大陆最后一名当地COVID-19患者死亡是在2021年1月26日。


已经过去400多天了。


突然,又一起死亡案件出现,听起来有点恐怖。


但不要害怕。


如果按照——人计算,这次疫情全国有3万人感染,2人死亡,比一般流感要低得多。


两名死者均为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名65岁,一名87岁。


其中一人尚未接种COVID-19疫苗。


据报道,两人的COVID-19症状实际上并不严重,均为轻症,直接死亡原因是基础疾病。


老人的去世固然不幸,但这并不能视为新冠病变得更强的证据。


另一方面,张元红3月14日在微博上写道


“病的力实际上已显着降低。”


他举了上海和香港两个例子。


过去六个月,上海收治的2000多例病例中,只有1例重症病例,目前没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


因此,张文洪明确表示,新冠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实际上低于流感。


在香港,死于这种传染病的人除了年老之外,大多还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是一个高危因素。


也就是说,感染新冠病后死亡的人,大部分是有明显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所以,根据多个来源的数据,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三类人在感染新冠病后面临的风险更大。


第一,年老。


其次,他患有基础疾病。


第三,没有疫苗接种。


如果你家里有三位一体的老人,你就需要非常小心了。


无需恐慌,因为年轻人即使被感染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题。


大家也看到,这些感染浪潮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感染。


据吉林省日前统计,本次疫情无症状感染者为56例。


它是无症状的,这意味着它基本上对健康没有影响。


所以在性方面,没必要像以前那么害怕了。


02


我还是无法躺下


然而,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加有以下弊端


尽管许多人被感染,但他们并不知道,无意中将其传播给更多人。


可能已经传播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一个人,到那时就已经有很多感染者了。


而且现在新型冠状病传染性很强。


专家几天前表示,与原始变种相比,Delta的传播范围增加了一倍。


OmicronBA1比Delta多了70个。


目前流行的OmicronBA2要高出60。


这种传播速度和这种透明度很容易使大流行的浪潮难以控制。


虽然病力减弱,但如果感染人数大幅增加,就会出现很多重症病例,医院人手不足,后果很严重。


所以我们还是不能躺着。


正如张文宏所说


“如果你看看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应对情况,我们在心理上和社会资源配置上都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发生的准备。


现在我们全面自由化,显然医疗资源将被耗尽,导致不可预测的过量死亡。”


此次吉林,短时间内新增患者过多,导致医疗和检疫物资短缺。


例子。


如果少数城市出现大规模疫情,可以动员全国支援。


如果大规模爆发,就会出现大题。


03


关于COVID-19的后遗症


您可能关心的一个题是COVID-19的后遗症。


如果未来疫情逐渐缓解,每个人都可能被感染。


即使感染不再可怕,但会有什么后遗症呢?


我看过很多关于这个题的信息。


目前,有关COVID-19后果的各种报告不断涌现。


2021年8月,该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子公司ScientificReports上。


在这项研究中,总共发现了55例COVID-19后遗症病例。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脱发、呼吸困难、嗅觉和味觉丧失、咳嗽和关节痛。


然而,本研究的所有受试者均在2021年1月1日之前被感染。


也就是说,你基本上已经感染了新冠病原株。


那时候的病性更大,后遗症自然也更严重。


最近有一句话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3月7日,牛津大学在著名期刊《自然》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


冠状病会导致大脑萎缩。


一些COVID-19患者会出现注意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信息处理缓慢和记忆题等症状。


但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


1这些患者的年龄从51岁到81岁不等。


其次,它是在2021年上半年之前感染的,应该是突变株。


第三接种疫苗后出现COVID-19后遗症的概率不到未接种疫苗的人的一半。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病早期会出现更明显的后遗症。


不过目前流行的Omicron的后遗症还没有权威报道。


毕竟,它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了。


按照常理,随着病性减弱,后遗症也必然减弱。


尤其是无症状患者,出现后遗症的概率很小。


但是否存在,还需要等待科学研究。


即使在我们知道它是安全的之前,我们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戴口罩,并尽可能避免感染。


04


两个坏消息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


病不再强大,但我们仍不能放松。


“不恐慌、不紧张”才是面对当前疫情的正确态度。


传染病防控仍然重要,但不应该“隔离最重要”、“一刀切”。


这期间有两个特别令人震惊的消息。


这件事发生在吉林。


一名4岁女孩因急性喉炎到医院就诊。


然而,在等待核酸结果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及时接受治疗,他的病情恶化,最终去世。


一个是在上海。


一些在上海肿医院附近社区租房的化疗患者,由于社区疫情管控,无法外出或去医院。


网上还流传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丈夫因无法去医院接受化疗而跪在检疫人员面前哭泣。


她无助的哭声尤其令人心碎。


疫情防控当然非常重要。


但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因为隔离而阻碍人们生存,这岂不是太过分了?


这里还是要用张文宏的话。


“我们抗击疫情已经两年多了,这也是防疫工作的一部分,避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统一影响。


现阶段,如何抑制病传播,同时减少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对防疫工作的考验。”


05


您需要了解的新调整


前面提到,当前的疫情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的防疫模式也必须进行调整。


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九版《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


调整幅度很大,非常有必要让老百姓理解。


内容比较多,我简单总结一下要点。


首先,您可以在家检测感染情况。


新方案在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的准确性略低于核酸检测,但更方便且更便宜。


这有点像妊娠测试-您去药房购买一个,然后回家并按照说明进行测试。


如果您的检测呈阳性,请向社区报告,社区会叫救护车。


不过,专家表示,不应该对不需要的人进行盲目检测,因为这是资源的浪费。


其次,症状较轻的感染者不宜去医院。


此前,如果有人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就必须被送往医院并接受隔离治疗。


现在,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去医院。


我们都在自我隔离,如果确诊症状为阴性,我们就回家,如果症状加重,我们就会转院。


这将有助于防止医院因收治过多不需要治疗的感染患者而不堪重负。


第三,有可以治疗COVID-19的药物。


此次,国家确定了两种专门针对新冠病的药物。


一种是利托那韦片,一种从美国进口的口服药物。


一种是国产的安巴韦/罗米西韦注射液。


据说这两种药物都非常有效。


四是缩短隔离时间。


此前检测呈阳性的人员将在出院后继续隔离14天。


新规定仅要求出院后“进行7天的家庭健康监测”。


5.核酸检测标准有所调整。


有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却很少有人知道。


也就是说,“是否感染新冠病”并没有那么绝对。


可能有些人已经被感染,但我们已经确定情况并非如此。


让我举一个例子。然后你就会明白了。


例如,如果你有一个大湖。


冠状病是湖里的一条鱼。


核酸检测就像湖里钓鱼。


我国现行规定是机器采样40次,没有发现新冠病就认为没有感染。


但有些国家规定捕捞35次或30次就足够了。


因此,很多在国外表现消极的人,到了中国就变得积极起来。


因为我们钓鱼更彻底。


但现在看来,门槛并不一定那么高,因为一般来说,没有感染过该病35次或以上的人,基本上就没有传染性。


住院不仅不利于他的健康,而且浪费医疗资源。


所以这一次,我把Ct值从40降低到35。


那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Ct值,最近新闻中经常出现这个值。


06


每个人都需要跟上变化


疫情爆发已经两年多了,但仍不知道何时会结束。


就在3月1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专家吴尊友表示


COVID-19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对抗COVID-19的斗争将需要很长时间。


但好消息是,我们实际上正在越来越多地了解这种病以及如何应对它。


病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反应也在不断变化。


有许多迹象表明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们都需要了解这个新阶段的新本质并跟上变化。


毕竟,抗击疫情是每个人的工作,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疫情才能得到控制。


作者李月良


【解说本账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公益账号。


关于病例包含了哪些和病例包含哪些内容的详细内容已解完毕,记得持续关注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