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乌兰县青林农场,林画美丽的“高原之肺”

本文章主要介绍关于林画美丽的“高原之肺”的话题,和一些青海省乌兰县青林农场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青海日报


编辑叶文娟摄


这片被称为“高原之肺”的森林,每立方米树木吸收二氧化碳183吨,排放氧气162吨。它是生物多样性集中的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特殊功能。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森林资源十分匮乏。过去,南北山区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绿化十分困难。1989年,青海省大教堂委员会、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对西宁两山进行全面绿化,成立了西宁北山绿化指挥部。国家机关、团体、企业、机关工作人员、职工、驻军、武警、部分市长单位参加枪击事件,进行了全力以赴、长期奋战,省委、省长总司令。绿化荒山。


努力工作,克服困难


铸造“两山之灵”


30年来,北部、南部山体绿化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相继实施,总投资24亿元,荒山造林绿化3.44万公顷。如今,南北山脉已成为西宁两道坚实的绿色屏障,绿化总面积达344万公顷,当地小气候得到极大改善。目前,西宁市行政区荒地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增加到79%,西宁市人均森林面积由不足8平方米增加到112平方米。


西宁南北山体绿化充分体现了历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高瞻远瞩,有效打造了城市良好的生态屏障和绿地。


经过30多年的耐心和努力,西宁南北山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年,扬沙天数明显减少。据测算,2014年南北山林粉尘储量估计为每年75万吨,比1989年增加66万吨。容尘量提高72倍,在降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宁市的一个沙天。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通过绿化工程,治理沟渠36条,水土流失量减少86倍,从1989年的15万吨/年减少到2014年的148万吨/年,即133万吨/年。


——水原保护。从1989年的114万/年增加到2014年的1011万/年,增长897万/年。


——碳封存。从1989年到2014年的25年间,总共封存了176万吨碳。年固碳量增加13,676吨/年,从1989年的787吨/年增加到2014年的14,463吨/年。


——改善环境质量。与1989年相比,释放氧气由2108吨/年增加到38721吨/年,吸收二氧化碳由62864公斤/年增加到519404公斤/年,吸收氟由850公斤/年增加到7496公斤/年。氧化铵吸收量从6,159公斤/年增加到5,188公斤/年。滞尘量从9,119吨/年增加到74,969吨/年。


——维护生物多样性。西宁南北山造林引进的树种有外来树种8个、省外树种7个、乡土树种14个,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树种变得更加适宜。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不断增加,生活在那里的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增加。


——资产价值。2014年,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森林资产总额达到584亿元。其中,林地资产14亿元,其中200%森林资产占比239%。100万元,占比34%,生态资产435亿元,占比34%。与南北山绿化工程实施前的1989年相比,森林资产总额增加77倍,达到517亿元。


每个人都协作创造和分享。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实施“双国家公园”制度试点省份和第一个建立国家公园型自然保护区制度试点省份,近年来不断加快国土绿化工程建设。通过深入推进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全省已完成国土绿化共计8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近1个百分点,达到726个,实现我省林草生态建设史上最大规模造林造林和森林资源增幅最大。完成荒漠化防治面积1486万公顷,启动玛钦县昌马江、乌兰县昭火两个国家级荒漠化封闭保护区建设,全省新增荒漠化土地封闭保护区209万公顷。封闭土地储备面积5824公顷。


西宁南北山绿化初步建立了以本土针叶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原本荒芜的山岗现在植被茂盛,有野鸡、兔子、狐狸等。有时会出现10多种野生动物。


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高。据西宁市气象观测数据显示,该市年平均降水量从1990年代的370毫米增加到400多毫米,最高年份达到450毫米,当地小气候也明显改善。南北山绿化,贡献西宁森林覆盖率近4个百分点,推动西宁从皇城向绿色生态城市转变。建成南山公园、西宁植物园、丁香园、湟水森林公园、公园、北山美丽花园等9个城市公园,建成石河青峰、花哨沟等4个景区。2015年11月,获得国家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多发生态灾害得到遏制。数据显示,过去12小时降雨量达到15毫米时就会发生山洪,降雨量达到20毫米时就会启动洪水预警机制。目前12小时降雨量为30毫米,这意味着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南北山成为西宁市的“蓄洪池”和“防尘圈”,全面增强了全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南北山绿化工程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项目启动以来,为周边居民增加劳动收入8亿元。两山绿化以来,管护工作成为吸引当地农民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帮助周边农民发展农业、养殖、绿化苗木、林果等产业,为脱贫攻坚、推动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设民族团结林、义务植树、青少年支援林等一批义务植树基地。2019年,全省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棵,参与义务植树人数达到300万人。吉林省荒漠化防治任务总面积123万公顷,森林草原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天然林3678万公顷、国家公益林5161万公顷全面建成。管理和保护。连续33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草原火灾,林业管制面积达到214万公顷。


可持续性和长期成功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湟水大型林场是国家首批三个大型林场试点项目之一,计划完成总规划面积238万公顷,人工造林159万公顷,造林189万公顷。森林经营,恢复退化森林253333公顷。规划范围包括西宁市区和湟源、湟中、大同三县,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区;包括民和县、湟水河两岸山区及其支流。辖2市、7县、镇,总人口约353万。


为激发绿化新动能,保护绿色、热爱绿色,构建政府主导的造林绿化新机制,构建公众参与、社会合作,结合实际,青海湟水省规模林场启动“建后线”通过实施“补”造林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通过造林工程增加了贫困农民收入,实现了以下发展目标。通过增绿增收,实现了乌里城造林绿化机制创新。2018年至2019年,湟水大型人工林内共实施“工后补水”人工造林433333公顷,全面完成年度造林工作。


省林业和草原局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增加绿地、增加收入为目标,以《青海省湟水省规模林场建设示范规划2018-2025年》为建设蓝图。围绕森林资源规模化经营、森林投融资、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创新,通过设立机构、编制规划、发行专项债券、吸引社会捐赠、创新造林机制等具体措施。对有效推进湟水规模林场试点建设、开创新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高原干旱地区大规模国土绿化和大规模人工林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我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在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国土造林、三北避难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防治、草原治理等工作。公园面积592万公顷,天然林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


通过第一、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吉林省共完成造林7869266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492公顷提高到111公顷。林区呈现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恢复系统、利用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恢复体系。


我省还创新国土绿化合作机制,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探索可复制推广的造林绿化模式。西北高原地区。43万公顷“先期候选”人工造林已实施完成,森林城市、森林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草原得到发展。产业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共有168个省市党政机关、中央青年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驻军、武警等参与零散承包,维护了117个绿色承包责任区,真正实现了目标。“种一棵树,留一群人守护森林。”


今天,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蓝图已经完成,青山、绿水、鸟绿的美丽生态画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