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效用是收入的效用,总效用收入效用替代效用

现在给大家分享关于劳动的效用是收入的效用的知识点,其中也会对于总效用收入效用替代效用的题进行讲解,就让小编带各位解吧!


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题。可以说,各国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大部分都失败了。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多国家连绝对贫困题都没有解决,更不用说解决相对贫困题了。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各国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相对贫困题,即使是“高”的西欧国家也是如此。西方国家面临着“越多,贫困就越多”的困境。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通过“脱贫攻坚”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大题。

我国有6亿人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低收入者。如何才能有效增加他们的收入呢?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题?面对如此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仅靠“扶贫”显然难以解决题。

解决相对贫困题为何如此困难?

劳动力市场远比人们普遍想象的复杂,也远比普通商品市场复杂。

首先一个题,哪些劳动者属于低收入者?换句话说,如果要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那么应该增加哪些工人的收入呢?

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通常会设定一个收入标准,收入低于设定标准的人就是低收入者。

请继续阅读以了解提出这个题的重要性!接下来再一个题建筑业月入1万元的农民工和服务业月入3000元的农民工哪个是低收入者?哪些收入应该增加?

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服务业农民工当然属于低收入者。月收入1万元的建筑行业农民工怎么样?很多人会说,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月收入1万元,绝对算不上低收入者。

月收入1万元的农民工付出的“劳动”远比月收入3000元的农民工多。而且,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如果收入要增加一倍,劳动者所需的“工作量”往往要增加一倍以上。

您可以想象做一份工作和做两份工作之间的区别。人们很容易想象,要加倍工资,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远不止一倍。也就是说,月收入1万元的农民工支付1单位“工作”的工资低于月收入3000元的农民工支付1单位“工作”的工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月收入1万元的农民工相对于月收入3000元的农民工应该算低收入者。

如果说月收入3000元的农民工收入应该增加,但月收入1万元的农民工收入并不算低收入,他们的收入不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这公平吗?

正确区分“低收入者”对于解决相对贫困题十分重要。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通常会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陷入贫困的人群提供非常好的,但这些往往不仅不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反而让许多低收入群体陷入困境。-收入人群收入人群退出劳动力市场,陷入一种依赖的生存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高养懒人”。

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分清谁是真正的“最低收入者”。

要弄清楚原因,有必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劳动者为什么要出卖劳动力?劳动者出卖劳动力,通常是为了换取工资,以换取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工资给工人带来效用,而劳动力给工人带来负效用。当且仅当工资的效用大于劳动的负效用时,劳动者才会出卖劳动力。

工资的效用越大,工人愿意承担的劳动负效用就越大。月收入10000元的工人所遭受的劳动负效用自然要比月收入3000元的工人所遭受的劳动负效用大得多。但有一个题,为什么月收入3000元的农民工不愿意承担月收入1万元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劳动负效用?是因为他不想拿高薪吗?

虽然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资很高,有的肯吃苦的农民工月薪可达数万元,但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作也是非常辛苦的,很多人们无法忍受苦难。为什么我就不能受这个苦呢?

首先介绍一下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边际效用递减。所谓边际,是一个新的含义。

所谓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当一个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总量越来越多时,消费该新增加的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减少。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一定的实际工资给不同的劳动者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一定的实际工资给劳动者带来的效用会随着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水平的提高,或者说随着劳动者“基本消费”的增加而降低。

有的农民工家庭经济负担较轻,“基本消费”较大,有的农民工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基本消费”较小。

劳动者的“基本消费”越大,一定的实际工资给他带来的效用就越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实际工资水平下,劳动者的“基本消费”越大,他愿意承受的劳动负效用就越小,反之亦然。

缺乏特殊劳动技能的工人面临的劳动力市场通常是供过于求的。由于工人之间的竞争,工资往往被在工资效用略超过劳动负效用的水平。

这样,在建筑业等工资较高的行业,“基本消费”相对较高的工人往往会被“基本消费”相对较低的工人排挤。因为,在同等劳动力量下,“基本消费”较低的劳动者比“基本消费”较高的劳动者需要的工资要低。在每个工资水平中,“基本消费”相对较高的工人都会被“基本消费”相对较低的工人挤出。

这样,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基本消费”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将倾向于分配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上,而“基本消费”相对较低的劳动者将倾向于分配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

有了上述分析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分析西方国家遭遇“困境”的原因。

如果通过增加“选择性”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只有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民工才算低收入者,那么只有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民工的才算低收入者。增加3000元。如果月入万元的农民工不增加会怎样?

根据上述分析,月收入3000元的农民工“基本消费”通常较高,而月收入1万元的农民工“基本消费”通常较低。

如果仅增加月收入3000元农民工的,那么月收入3000元农民工的“基本消费”就会增加。根据前面的分析,如果劳动者的“基本消费”增加,在相同工资水平下,其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

他们以前做同样的工作,月薪3000,他们也愿意做。现在他们的“基本消费”增加了,他们可能不愿意以同样的工资水平做同样的工作,很多工人会因此退出劳动力市场。

低端劳动力市场通常供过于求。当这些“懒惰”工人退出劳动力市场时,他们留下的空缺将由其他“基本消费”较低的工人填补。

这样,“选择性”实际上并不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导致“懒人高”。

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过度养懒人”的现象。在我国“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养懒人”的扶贫政策。

劳动者水平普遍提高,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就会普遍提高。随着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消费”会增加,工资的边际效用会下降。出卖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所能获得的实际工资也会增加。

如果实际工资水平保持不变,随着总体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总体劳动力供给会减少,从而倒逼总体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减少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变“普遍原则”为“选择性原则”,强调社会保障的个人责任。

所谓“选择性原则”,是指许多社会保障项目在收入调查的基础上,只选择向低于一定收入水平的低收入者提供保障。

选择只向低于一定收入水平的低收入者提供保护似乎是公平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会严重削弱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

其实可以看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的平均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到20,而现在已经上升到近30。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已显着扩大。


本文给诸位分享劳动的效用是收入的效用和一些关于总效用收入效用替代效用的相关话题,希望广大网友能喜欢。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